近年来,炒鞋成了最热的话题。一双售价1999块钱的鞋,一天后二手市场上就能涨到3万块钱。价格的扶摇直上让一些人通过炒鞋轻轻松松赚了不少钱,炒鞋暴富的故事也在网上不断推波助澜。
巨大需求的动力来自堪称疯狂的利润。在资本眼里,一切皆可炒。热追潮牌本身并无不妥,但他们前赴后继地购买潮鞋,也在客观上为市场炒作提供了信心。实体店前买家排起的长队,蜂拥而至的抢购,丰满了人们对潮鞋无限商机的想象。
“买鞋也能挣大钱”,这一“花钱”变“挣钱”的消费方式,让一些年轻人发现了一个比“做网红”“开直播”更加方便快捷的“暴富”机会。炒作不仅让普通粉丝买鞋成本提高,也造成了诸多市场问题。盗仿、诈骗现象愈演愈烈,也对品牌带来负面影响。线下的疯狂抢购、线上的规模化交易,显示出鞋市巨大的需求和潜力,造就了“炒鞋”的基础。炒作群体将潮鞋揽购,囤积居奇,高价售出,对忠诚的消费者也是一种情感伤害。
无论是为了维护潮鞋粉丝的权益,还是为了运动品牌厂商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我们重视“疯狂的球鞋”现象。真正让炒鞋火得一发不可收拾,是在炒鞋的完整产业链形成、资本介入之后——很多人奔着一本万利的目的去炒作,只会令潮鞋市场产生更多泡沫,“厂商搭台,鞋贩唱戏,众多买家、散户在上面买单”,这种自上而下的产业链,让大家从品牌发行商到散户都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将其炒得火热。
“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这是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机者的结局,或许也将是炒鞋者的结局。因为其本质是投机者的游戏,只是标的物不同,但一旦泡沫破碎,炒鞋者或许会背负更多。市场本身固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当“看不见的手”失灵时,“看得见的手”应该发挥作用。而从现在的球鞋市场来看,监管是缺失的。“炒鞋”的狂热程度已经背离了正常的价值规律,也绝非用稀缺性溢价就能够解释清楚,所形成的泡沫、风险和种种问题,不仅需要监管及时跟进,更需要商家和玩家形成共识,回归市场理性。
中央机构|人大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12018864号-15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本站地图|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刊登广告|对外服务:访谈直播广告展会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