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执法APP2.0”已得到应用 护好水源地有了“千里眼”

2019-04-24 09:35:00    来源:人民日报    

“幸亏有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我们及时制止了水源地环境污染的发生。”说起不久前的一次执法,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工作人员孟智奇感慨。

“有个违建养虾房位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涵养林带深处,在涵养林外看不到。当时接到在现场的生态环境部工作组通知,说密林深处甄别出有个带烟囱的房子,我和同事都不知道该怎么走到那块区域,最后还是跟着水源执法APP的地图标识,找到并在24小时内实施了拆除。”孟智奇告诉记者。

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中,在摸查、整治、清理工作各环节,卫星遥感应用提供的数据支撑,为水源地保护立了大功。

传统工业企业空间分布位置比较确定,环境执法监察相对简单。相比之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执法空间范围大,有的区域覆盖几十、上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而且多地处于偏僻的山区或人烟稀少处,交通不便。同时,水源保护区域环境问题种类多样,如果采用传统地面调查手段来确定风险源名录及空间分布位置,工作量巨大且时效性较差,年度更新成本更高。

生态环境部研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执法卫星遥感支持系统(即水源执法APP),整合卫星发现的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题信息、卫星遥感影像、保护区边界空间数据、各省(区、市)自查环境问题数据和水源地现场执法督查数据,为现场督查提供后台支持。同时,融合执法督查人员的即时定位信息,实现移动端空间信息发布、共享与分析。水源执法APP把环境问题清单发送到现场执法人员手中,指导执法人员工作。

在2018年全国水源地专项督查行动和2019年县级水源地排查的地方执法中,“卫星遥感+执法APP2.0”已得到应用。

遥感应用不仅限于现场执法。根据现有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图,还能将所有斑块与地面实际情况一一对应描述标注,形成一份水源地保护区内开发利用状况的电子化、可视化“原始档案”。目前,这一工作已在4个城市试点。未来,卫星遥感将成为水源地日常执法和长效监管的常规手段。

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专家姚延娟表示,“卫星遥感+执法APP”这一技术创新,使水源地监管彻底告别了过去完全依赖人工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推动我国水源地保护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时代。

[责任编辑:L075]

中央机构|人大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12018864号-15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本站地图|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刊登广告|对外服务:访谈直播广告展会无线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