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石景山的韩燕侠又一次穿过老首钢厂东门,坐上开往河北唐山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公司厂区的班车。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钢自2003年起开始了一场“世纪大搬迁”,陆续完成了在河北迁安、秦皇岛、曹妃甸三地的钢铁基地建设。2007年在渤海湾“吹沙造地”诞生于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公司,自2009年投产以来,成为首钢钢铁生产的主要力量。在这座现代化的钢铁厂里,智能化的操作,在高炉前已看不到炼钢工人的身影。就连仓库、码头也都基本“无人”。
自始建于1919年的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发展至今,首钢已走过百年风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又在对原址的保护和改造中焕发生机,“钢铁巨人”首钢的变迁是北京老工业企业转型、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仓库 4月10日,唐山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成品码头的“智能仓库”内,“无人驾驶天车”通过自动识别定位,完成成品钢卷的吊装工作。
焦点
远程操控实现“一键炼钢”
首钢曹妃甸园区规划占地面积30万平方公里,是北京石景山首钢老厂区的近4倍,首钢京唐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临海靠港的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
走进位于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公司,在这座现代化的钢铁厂里,已看不到炼钢工人在炉前劳作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敞亮的主控室,工人们在大屏幕和电脑前远程操控,就能“一键炼钢”。
以往厂区内最“灰头土脸”的高炉炉前工人,现在也只需按下按钮控制进料,随即在主控室操作监控出铁情况。从高炉、炼钢车间、热轧车间到成品码头使用“无人驾驶天车(桥式起重机)”进行自动识别吊装工作的“智能仓库”,“无人化”、智能化成为这里的一大突出特征。
首钢京唐公司董事长邱银富介绍,转型过程中,在实现“智能化”的同时,首钢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主要用于建筑领域的低端产品“长材”到用于汽车制造、家电等产业的高端“板材”,实现了从“以产待销”到接单定制的转变。现在,京唐公司采用的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中,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技术达到三分之二。
车间 4月10日,唐山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热轧作业部的生产线现场基本“无人”。
措施
京唐公司焦炉煤气全年达到零放散
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力度,首钢从源头减轻环境负担。京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投产时,园区各类排放指标已经超前达到了八年后的国家标准。此后,企业又在设备升级中陆续投入10多亿元,不断采用新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看不见的污染”,使钢铁生产达到一流环保标准。
在绿色发展方面,“循环经济”是园区的一张“王牌”。首钢京唐公司总经理曾立介绍,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在规划之初就没有设计排污口”,通过创新生产流程,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了焦炉煤气全年零放散、焦化废水全部回用等“零排放”。
在节能环保、降低成本的同时,企业还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收益。如通过遵循“能源梯级利用”原则,实现了汽-电-水循环,年发电量3.4亿度;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资源,除满足企业自用外,还能供应给周边企业;挖掘设备生产能力,实现了氧气、氮气、氩气、氢气外销等。
冬奥广场片区改造将于明年完成
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后,首钢就开始了老工业区规划研究工作。2022年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让首钢与奥运再次“结缘”。
在新首钢园北区的冬奥广场片区内,冬奥组委办公区和国家冬训中心内的“四块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训练场馆均已建成使用,3号高炉和秀池项目正在局部改造。作为冬奥比赛场地的滑雪大跳台首根支撑钢柱已跃出地面,根据计划,大跳台将于今年底建成并具备开展测试赛条件。
首钢建设投资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福杰介绍,目前新首钢园北区共有安保、运营等各类专业服务人员近5000人,其中转型职工约有2000人。冬奥广场片区的改造建设将于明年全部完成。整个北区将于2021年全面完成更新改造,届时共计可提供2万多个岗位,再吸纳上千名转型老员工。
4月10日,唐山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炼铁作业部高炉主控室工作人员正在用计算机控制高炉的运行。
新首钢园区着力实现“四个复兴”
如今,行走在新首钢园北区,随处可见的自动驾驶无人售货、快递和接驳车,是首钢打造“智慧园区”的成果之一。“智慧”还将优先发展科技研发、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据首钢建设投资公司招商中心副主任苗方介绍,在首钢争取下,市、区两级已有多项优惠政策为园区引入创新企业和人才提供支持。
这些都离不开新首钢地区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定位。2018年8月,北京市主要领导到首钢调研时提出,新首钢地区应打造成“新时代引领首都城市复兴的新地标”,实现“文化复兴、生态复兴、产业复兴、活力复兴”。围绕定位,园区在北区中部规划了占地面积71.7公顷的工业遗址公园,作为实现文化和生态复兴的载体。
而活力复兴和产业复兴的任务则集中在下一步园区将着力打造的两片区域。张福杰介绍,规划面积60万平方米的国际人才社区将为园区就业者提供生活配套服务,今年计划建成50%;而位于长安街沿线的“织补区”预计将于2020年底建完,未来将引入各类创新工场。
“三年后,这里将成为京西最有活力的一个区域。”
讲述
如此大体量的钢铁企业,如何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制造”?用首钢人自己的话来说,经历了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转型。
除了随厂迁徙继续从事钢铁生产的约8000名“老首钢”外,还有很多人选择“留守”老厂,并转型成新首钢园区建设的一分子。
讲述人
王建斌,炼钢作业部炼钢工、首钢技能操作专家
从“用眼睛炼钢”到“一键炼钢”
随厂区“搬家”的老首钢人,今年54岁的炼钢工王建斌是有名的“开炉师傅”。2008年来到京唐公司后,面对全新的设备和工艺,王建斌“从头学起”,为了适应新的操作界面还学起了专业英语。
“以前炼钢拿眼睛看温度,取样到地上根据‘冒花儿’看含碳量,全凭经验。现在是自动化炼钢,过去的经验不够使了。”王建斌回忆,当时炼出京唐第一炉钢的任务交到了他手上,为了钻研出“全三脱”(脱硫、脱硅和磷、脱碳)炼钢技术和干法除尘工艺,王建斌带着徒弟们盯守现场反复调试,晚上回到宿舍还对着图纸“做功课”,常常一周都在连轴转。
讲述人
曹云明,能源与环境部供水作业区区域作业长
“用海水淡化水泡的茶最好喝”
钢铁企业实现“绿色制造”并非易事。在节能环保、降低成本的这个链条中,“海水淡化”是重要一环。曹云明在老首钢时主管供水,到京唐后负责起了“海水淡化”。
钢铁生产过程中为了冷却需要大量淡水,在原本就缺水的唐山地区,淡水资源尤其宝贵。为此,首钢京唐决定从法国引进海水淡化技术。
但由于外国专家的技术封锁,最初现场设备调试的过程一度卡壳。“当时我们只能把设备拆开研究,自己回去研究文献资料,就这么一点一点攻坚。”曹云明回忆,直到2009年3月20日,海水淡化项目才首次出水成功。“这一天我记得太清楚了,正好是‘世界水日’,感觉就像是天意。”
现在,这一海水淡化工厂日产淡水5万吨,占钢铁厂用淡水总量的50%以上,每年节约1800万吨地表水资源。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则出售给附近的化工企业用于制碱或晒盐,曹云明介绍,“每年可提供浓盐水1300多万吨,获益368万元。”
每次遇到来参观的人,曹云明都会拿出瓶装的海水淡化水请大家品尝:“我们平时就喝这个。海水淡化的水最适合泡茶,比超市卖的水纯净度都高。”
讲述人
姜金玉,新首钢园冬奥组委办公区讲解员
天车工变身“问不倒的讲解员”
讲解员姜金玉现在是不少参观者进入新首钢园区遇到的第一个人。在冬奥组委办公区,由储存炼铁原料的一号筒仓改造成的展厅内,她身穿西服套装、面带职业微笑讲述着首钢的前世今生,至今已经讲了1600多场。
“我1995年来的首钢,那时还不到二十岁。在停产前,我干了很多年天车司机。当时比现在胖二十几斤,说话嗓门也大得多。”姜金玉告诉记者,2010年首钢停产后,她舍不得离开,做了一段时间高炉的看护、巡逻工作。2015年起,园区陆续有中小学生来参观,她便临时担起了讲解工作。
姜金玉没想到的是,2016年随着冬奥组委入驻,自己会正式成为一名职业讲解员。“第一次来到这个展厅的时候我就想,要是能来这工作,那不跟天堂一样。”为了干好这份工作,生性内向的她从化妆、站姿和说话练起,白天去档案馆查资料、走访工程师,晚上回去写讲解词,再对着镜子练习背诵,“连洗碗做饭的时候都在背词”。三年间,姜金玉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了一名“问不倒的讲解员”。
首钢建设投资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福杰介绍,目前新首钢园北区共有安保、运营等各类专业服务人员近5000人,其中像姜金玉这样的转型职工约有2000人。
中央机构|人大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12018864号-15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本站地图|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刊登广告|对外服务:访谈直播广告展会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