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机”:各类无人机担任地震救援任务

2019-05-08 09:34:14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大厅里,大大小小的无人机陈列成排,很是威武。这些都是我国目前用于地震信息采集的各类无人机。

它们中既有代表最新技术的“新款”,也有经历多次地震的“功勋机”。十几年前,我们只能靠人工拍回局部照片了解灾情,现在不仅有了灾情全景图,而且快的时候只需十几分钟。“无人机让我国震后救援工作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工姜旭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有一段历史曾经被许多地震专家提及,那就是汶川地震灾情研判。当时灾区通信中断、大量地震台站被破坏,许多地方的灾情无法及时被送出。当救援队伍调集力量全力打通从都江堰向汶川的公路时,却想不到在北川一带竟是另一个极重灾区。“如果那时我们能马上摸清灾情该有多好”是许多专家曾经发出的感慨。

这一期盼在汶川地震后迅速地成为可能,无人机开始应用于地震灾后救援工作中。不受拍摄角度局限、不受地域限制,身形灵活、机动,无人机的这些特点让它有了大显身手的可能。

2014年鲁甸地震震后首批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图被认为是我国无人机震后应用的历史性时刻。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传回的图片,可清晰判读出房屋损毁、道路受阻、山体塌方、水位上涨及堰塞湖等情况。

传统探测灾情主要依靠“老三样”:通过电话热线等联系灾区现场工作人员获得汇报、派出专家组深入灾区实地探访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空中影像照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建思长期从事震后应急工作,她亲身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科研人员以命换灾情到无人机、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齐上阵的时代巨变。

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震后灾区的电力、通信、地震台站等很可能会被破坏、中断,灾区通信存在困难,道路交通也可能受损。以往,地震专家们都是以两到三人为一组,徒步进入最危险的灾区,调查灾后情况,再将消息送回,时间慢、安全度低。卫星遥感技术虽然能够从空中较快了解灾区影像,但受分辨率和拍摄角度等因素限制,这些都可能给救灾决策带来困难。

无人机可以在震后迅速进入灾区航拍,实时传回更清晰的图像,成本低、易操纵、反应快,对大面积区域震害调查效率更高。在此基础上,专家可以作出更准确的研判。此外,无人机技术还可实现挂载多种载荷模块,“变身”移动的通信基站,同时具备灾后运输等救援能力。

[责任编辑:L075]

中央机构|人大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12018864号-15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本站地图|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刊登广告|对外服务:访谈直播广告展会无线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