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致力于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2019-07-16 08:27:17    来源:光明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发高度关注。高中是从儿童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还是各种问题包括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期。《指导意见》对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接下来,改革将如何推进、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将如何改变、师资等各方面条件将如何保障,让我们跟随专家共同解读、深入探讨。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紧紧围绕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抓住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聚焦改革目标,对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围绕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致力于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

《指导意见》就普通高中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二是突出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如: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加强美育工作,重视劳动教育;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评价。

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致力于统筹推进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

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又要发挥好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一方面,随着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发布,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学校课程管理,依照国家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管。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高中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高考综合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加强学生发展指导至关重要。《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指导机制提出了要求,各地各校要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

从进一步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层面看,既要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又要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特别是要真正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既是高考综合改革的新要求,也是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环节。

聚焦改革目标,致力于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到2022年,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要想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强化师资和保障条件是关键。

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既要保证师资数量充足,又要保证师资的高水平高质量。《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是重要的条件保障。一方面要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如:扩大教育资源,优化校舍功能;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修订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装备配备标准等。另一方面要完善普通高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明确省市县分担责任。如:科学核定普通高中培养成本,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按照规定程序适当调整学费标准,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育人方式改革事关高中培养质量,极为重要;育人方式改革涉及高中教育方方面面,非常复杂。《指导意见》为这项重要而复杂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和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指导意见》的逐步落地,随着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培养质量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汪明,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L075]

中央机构|人大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12018864号-15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本站地图|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刊登广告|对外服务:访谈直播广告展会无线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