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7月13日至14日第二届柔性电子国际学术大会在杭州举行之机,中国科协科学家与媒体对话系列品牌活动“科学麻辣烫”在大会期间推出“柔性电子技术:改变人类未来”主题对话活动,把“柔性电子技术”这一公众目前还不甚知晓,但能更好地实现“万物皆互联”,从而改变人类未来生活的新技术,通过业内专家之口做了场接地气的科普。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保罗·伯恩,清华大学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冯雪,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晓东三位专家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保罗·伯恩教授介绍了世界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澳大利亚未来柔性电子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总体安排。他提到,澳大利亚的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将柔性电子技术实现印刷,并打印为太阳能电池等产品。
保罗·伯恩教授表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柔性电子的发展来实现行业的壮大,同时这也需要各个国家的携手合作。
冯雪教授介绍,柔性电子技术可以颠覆性地改变传统信息器件、系统的刚性物理形态,可实现信息与人、物体、环境的高效共融,实现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显示以及能源的柔性化,更好地实现“万物皆互联”。
他举例说,柔性电子技术在生物医疗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现在无创血糖测量、光电血氧传感器、基于攀爬仿生的3D螺旋形绕电极、坐骨神经电信号采集、类皮肤柔性变形传感器、碳纳米纤维泡沫柔性压力传感器、类皮肤柔性压力传感器等柔性医疗电子产品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同时,柔性电子技术也在高铁高速轮轴健康监测、柔性集成工业传感网络等工业上应用颇多。
陈晓东教授表示,生活中传感器无处不在,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觉”为例,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传感器。关于“什么是柔性传感器”,他介绍说,“无论怎么弯曲、怎么拉伸,传感器依然可以保持它的功能。柔性传感器在可弯曲、可变形、可折叠状态下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他还谈及5G时代即将来临,把人体所有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柔性传感器连接起来,实现“人体联网”,通过可靠的制备工艺,实现生物兼容和动态耐受性,“我们希望把设备做成可弯曲、可延展的状态,戴在身上、手臂上没有任何感觉,并且可以呈现关于人体信息的所有数据,这是我们对未来柔性传感器更高的境界和追求。”他说。
陈晓东教授同时表示,柔性传感器的发展目前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解决形态、电路融合、信息处理等多个挑战,亟须不同领域的专家一同解决。
现场,三位专家就柔性电子技术相关话题与媒体进行对话,从背景、行业、未来发展等角度,与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和互动。
陈晓东教授表示,柔性电子技术与传统的刚性电子技术不会“谁取代谁”,而是共生关系。“刚柔相济”融合柔性电子技术和传统电子技术二者的优势,方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柔性电子产业涉及到多个领域,如何形成有效机制促进各个学科领域高效合作?”面对这一提问,冯雪教授表示,柔性电子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将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人吸引在一起,通过彼此碰撞提供不同的思路及问题解决方式。
保罗·伯恩教授也认为,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人相互学习,求同存异,以促进更多的合作、促成更多的创新及研究成果。
中央机构|人大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12018864号-15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本站地图|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刊登广告|对外服务:访谈直播广告展会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