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近来,上海的“干、湿”垃圾分类法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垃圾分类议题不只属于上海人,更属于全国人民。根据2019年6月印发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今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近日举办了一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模式建立科技支撑沙龙。记者发现,“前后端匹配”的“系统性”思维是参会专家们提出的共同观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垃圾分类专委会主任王维平说:“我认为居民垃圾分类的第一条原则是‘后端决定前端’,后端没有出口的垃圾分类是摆样子。”
垃圾会带来污染,也可能变为再生资源,而根据现场专家的发言来看,无论是污染治理还是资源再利用,都任重而道远。
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检测分析室主任刘欣艳表示,随着垃圾总量增加,后端处理压力颇大。2019年,北京垃圾处理总量预计突破1000万吨,厨余垃圾约占二分之一。目前北京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用焚烧、填埋、堆肥等方式。具体来说,预计2019年北京垃圾填埋的处理能力不足200万吨,焚烧处理能力约600万吨,堆肥处理能力约200万吨,还有几座焚烧厂在建。
但在她看来,处于主力地位的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技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特别是,目前厨余垃圾也只能和其他垃圾一起做焚烧处理,分类后厨余垃圾的预处理、后端技术研发和实施非常紧迫。
而针对垃圾资源再利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程会强提出,应该从提高城镇精细化治理能力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角度看待垃圾处理。
他介绍:“日本通过循环型社会建设和‘城市矿山’开发,使其多种稀贵金属储量位列全球首位,已经由一个世界公认的原产资源贫国变成一个二次资源富国。例如,其国内黄金的可回收量为6800吨,约占世界现有总储量的16%,超过了世界黄金储量最大的南非。”
再回到北京,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专委会主任委员、原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认为,北京应该先考虑清楚垃圾处理途径的问题,再根据后期的用途来确定垃圾分类方法。
根据2017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不少北京市民对于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四分类”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胥树凡认为,目前让居民把垃圾大致分为这四类是比较合适的。刘欣艳认为,“不但要给大家讲明白如何分类,还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这样分类之后有什么用”。
事实上,垃圾分类已经在不少发达国家严格实行。在场专家表示,推广垃圾分类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搞“一刀切”。王维平认为,应在“后端决定前端”的基础上“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引导为主、处罚为辅、注意社会情绪”。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茜 实习生 康玺
中央机构|人大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12018864号-15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本站地图|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刊登广告|对外服务:访谈直播广告展会无线